加载中...

医周医事∣国家卫健委:不得向未在本机构就诊人员开具医疗文书!经常失眠+长期睡眠不足与中年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75%有关

来源:江南体育官网在线入口    发布时间:2024-02-28 23:22:52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国家疾控局综合司联合发布通知称,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决定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三年行动,并印发行动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5年,服务人口超过1万人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达到能力标准,全国达到推荐标准的机构达到20%以上,其中东、中、西部省份分别达到30%、20%和10%以上;服务人口不足1万人或机构人员少于10人的,对照标准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全国每年新增社区医院500个以上,力争到2025年全国累计建成社区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比例达到30%以上。

  主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医院建设,可更多地授权地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开展社区医院评价,严格把握标准,规范复核和评价流程,确保公平公正、结果客观真实。

  鼓励以省为单位规范达到服务能力标准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牌,向群众展现服务能力水平,增强基层机构荣誉感和责任感。

  根据乡村形态发展变化,考虑人口分布、区域位置、交通条件、就医流向等因素,在东部中部地区人口超过30万、西部地区人口超过20万的县(市)中,在县城之外选建1-2个已达到推荐标准、床位原则上不低于50张或者达到县医院床位数的1/10、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能力的中心卫生院,重点加强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急诊急救、临床专科、特色科室、设备配备、住院床位等建设,有条件的达到二级医院水平。

  按照“省级统筹、市级指导、县级主责”原则,对照《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标准(2022版)》,开展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评价,强化和拓展符合功能定位的医疗服务。加快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建设,逐步将合乎条件的公办村卫生室转为乡镇卫生院延伸举办的村级医疗服务点。积极通过乡村一体化管理实现村卫生室医保结算。

  以省为单位,2023年达到服务能力标准的村卫生室比例达到20%以上,至2025年达到40%以上。2023年,实现人财物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比例达到1/3以上,到2025年力争达到50%以上。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居民需要和社区医院建设情况,配齐全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口腔、中医、护理、药学、检验、影像、康复、精神卫生防治、心理健康、公共卫生等各类适宜人才。

  稳步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规模,用好和争取编制资源,适应居民服务和业务发展需要。落实“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适当提高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中级、高级专业方面技术岗位结构比例。面向基层加强住院医师、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

  加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中医、护理、药学、医技、康复等医务人员培训。有计划选派基层骨干人员赴上级医院进修,进修期间待遇不低于本单位同等条件人员平均水平。

  深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快速推进中医馆建设,加强中医医师配备。

  依托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全部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能够规范开展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100%社区卫生服务站、80%以上村卫生室能够规范开展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提升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救和转诊转运能力,与当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统筹衔接,原则上每个机构至少配备1辆救护车,建设紧急医学救援站点。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符合规范化要求的公共卫生或预防保健科室,公共卫生人员占专业方面技术人员编制的比例不低于25%,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要加强全员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培训,掌握季节性传染病预防、治疗基本知识技能,在全科医师队伍中普及儿科诊疗知识,尤其是季节性传染病救治内容,有效发挥分级分层分流救治的作用。

  按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要求,提档升级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设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明确1名经县级及以上培训合格的专兼职信息管理人员。用信息化提升法定报告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报送质量,到2025年基本实现在医生工作站自动生成信息并按程序报告。加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个人开放。

  完善基层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实现与上级医院的远程会诊、诊断和培训,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以省为单位,2023年远程医疗服务覆盖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5年基本实现全覆盖,并推进向村级延伸覆盖。

  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布局,探索合理设置全科诊疗(慢病管理)、专科服务、预防保健(妇幼保健)、中医药服务、医学康复等相对集中的服务区,提高服务综合性和连贯性。

  推行“一人一诊室”,保护患者隐私。优化就诊流程,实行预约诊疗,减少服务对象候诊时间,改进挂号、缴费、打印报告等点位布置,减少人员动线交叉流动。

  提供慢性病长期处方服务和缺药登记配送服务,改善药事服务水平。设置老年人优先窗口,保留一定的人工服务,改造无障碍通道,提供轮椅、担架等便民设施。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照《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每年开展一次自查自纠。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基层机构开展自查自纠情况做抽查指导,三年内实现省级对地市、地市对县区、县区对机构全覆盖。

  对违反九项准则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法律法规给予相应处理,情节严重的,其所在机构不能参加当年申报达到服务能力基本或者推荐标准的复核。深入开展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

  落实《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要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明确专门科室或者人员负责医保管理工作,每年及时开展医保基金有关制度和政策培训及基金使用情况自查,严格实名就医和购药管理。

  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安全生产全员培训,重点包括《安全生产法》《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等;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开展一次“安全生产月”活动,对消防安全、房屋安全、网络安全、生物安全、危化品安全等方面风险隐患开展排查,察觉缺陷及时整改,严防涉医违法犯罪,坚决避免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和造成人员伤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对上年度医疗质量安全、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等情况开展一次分析评价,根据相关要求参加医疗责任保险或者建立、参加医疗风险基金;每年召开一次领导班子安全生产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重点工作,确定预算和资产金额的投入,满足设施设备配置和更新需要,加强安全生产人防、技防、物防。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逐步加强医学证明文件类医疗文书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医学证明文件类医疗文书(以下简称医疗文书)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其中,医疗机构应当规范本机构医师开具医疗文书的行为,指导医师根据患者在本机构的就诊情况开具相关医疗文书。并明确指出:

  不得出具虚假医疗文书以及与医师执业范围无关或者与执业类别不相符的医疗文书;

  出生医学证明书、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职业病诊断证明书等已有明确规定的医疗文书,严格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以目标为导向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工作,2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2024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具体包括以下10项目标:

  据悉,自2021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每年发布年度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和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引导行业聚焦医疗质量安全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点,明确工作改进方向,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程度。

  3年来,在目标的指引下,全行业形成合力,推动工作快速有序开展,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对我们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也证明了目标管理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意义。

  随着行业发展和工作推进,医疗质量安全情况年年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一方面,部分核心问题和薄弱环节的解决需要持续的关注和工作投入;另一方面,一些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暴露出来,成为要关注的重点。因此,国家卫生健康委每年根据真实的情况,按照继承与发展的原则更新改进目标,保障目标的科学性、时效性、可行性,指导行业以目标为切入点,开展系统改进工作,推动整体医疗质量安全水平提升。

  根据2023年目标改进情况和变化趋势,结合全方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2023-2025年)以及年度医疗质量安全监测数据情况,2024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保留了2023年8项目标,新增了2项目标,调出的2项目标作为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继续推进。同时,对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进行了丰富和完善。

  早期研究显示,维生素C的摄入与改善情绪、活力、健康和减少抑郁有关,而维生素C缺乏则与更严重的抑郁和更多的认知障碍有关。然而,对于天然的食物来源或者维生素C补充剂,尚不清楚哪种改善情绪更快。

  近期天气严寒,我们在外面必须包裹得严严实实才能保证不被冻伤,要是还刮点大风连行走起来都异常困难。尽管寒冷对日常生活来说是一种挑战,但在近些年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寒冷也有着潜在的好处,比如对脂肪组织存在积极影响。当环境中的温度较低,身体中的棕色脂肪组织(BAT)就会被激活,它们会为身体提供热量,维持体温平衡。同时,这种激活过程能够更好的降低肥胖相关的炎症水平,提升胰岛素敏感度,对代谢健康有帮助。

  除了产热,BAT激活时还能够分泌多种调节代谢的信号分子,从整体上影响脂质运输和消耗。我们都知道,肥胖往往与心血管疾病也有着密切关系,导致肥胖的不良习惯往往也会造成血管内脂肪堆积,导致高血压。那么既然寒冷暴露能改善肥胖,是否对心脏代谢也有作用呢?近期,《细胞》子刊

  Cell Reports Medicine的一篇论文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来自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年轻人在寒冷环境下只需2个小时就能使一些有益的脂质分子水平上升,例如omega-6、omega-3、花生四烯酸乙醇胺等,这些变化与更健康的心脏代谢状态具有联系。

  自身免疫病是第三大常见的疾病类别,仅次于癌症和心脏病。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80%的自身免疫病患者是女性,例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女性与男性患者的比例为9:1,在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disease)中,女性与男性患者的比例更是高达19:1。

  男性与女性之间核心差异在于性染色体的不同,女性拥有两条X染色体(XX),男性则有一条染色体和与之配对的一条Y染色体(XY),克氏综合征患者(XXY)由于具有Y染色体而属于男性,实际上其表型和激素模式也表现为男性,但其与女性的自身免疫病风险相同,这提示了我们,X染色体的数量似乎是自身免疫病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无论其性别或激素状态如何。此外,同卵双胞胎显示出不同的自身免疫病发病率,这表明除了遗传易感性之外,外因也可能是自身免疫病发展的驱动因素。

  X染色体中的一个长链非编码RNA(lncRNA)——Xist,只在雌性细胞中表达,以随机失活雌性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以保证雌性和雄性细胞中基因数量大体相同。2024年2月1日,斯坦福大学张元豪团队在

  Cell 期刊发表了题为:Xist ribonucleoproteins promote female sex-biased autoimmunity 的研究论文。女性的两条X染色体会随机失活一条,该研究表明,调控雌性的X染色体中的一条随机失活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Xist,其与多种RNA结合蛋白结合形成XIST-RNP,其包含的多种自身抗原成分导致了自身免疫。由于Xist只在人类和雌性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因此驱动了性别偏倚自身免疫。

  4.失眠伤中年女性的心!长达22年的研究发现,经常失眠+长期睡眠不足与中年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75%有关

  世界上约有一半以上的中年女性正受失眠问题困扰。既往研究显示,失眠或睡眠不足与心血管疾病(CVD)风险增加有关。好巧不巧的是,中年女性还是CVD的重灾区,约有30%的中年女性会死于某种形式的CVD。近期,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Rebecca C. Thurston团队就聚焦了一批有几率存在失眠问题的中年女性。研究发表在

  在为期22年的随访期间,研究人员对这些参与者进行了多达16次的睡眠评估,最重要的包含通过问卷调查评估这些女性的失眠症状、每日睡眠时长,以及记录下CVD事件。他们在分析了这些中年女性失眠症状和睡眠时长的轨迹后发现,对于中年女性而言,持续的高频失眠,与CVD风险增加71%有关;长期睡眠不足(5小时/夜)与CVD风险增加51%有关;而持续的高频失眠+长期睡眠不足,则与CVD风险增加75%有关。

小安安
分享:

联系我们,立刻获得报价

联系我们
TOP